島西古堡初建成
1842年,蘇格蘭商人德忌利士·立畢 (Douglas Lapraik) 來港,曾任職鐘錶行,其後經營船務公司,中環的德忌利士街 (Douglas Street) 及德忌利士巷 (Douglas Lane) 都是以他命名。1861年,德忌利士買下郊區地段32號,共9.5畝的小山丘,即是現今大學堂、西苑 (High West) 以及網球場一帶的土地。為了觀察船隊進出維多利亞港,德忌利士選擇在島西一隅興建德忌利士城堡 (Douglas Castle)。這座建築於1867年落成,建築面積大約2,000平方呎。

德忌利士在1866年返回英國,後於1869年病逝。古堡逐由侄子約翰·史釗域·立畢 (John Steward Lapraik) 繼承,直到1893年心臟病發離世。古堡再由德忌利士的兒子約翰·德忌利士·立畢 (John Douglas Lapraik)繼承,1894年又賣給巴黎外方傳教會 (Missionsétrangères de Paris)。
納匝肋樓風雲變色
傳教士遷入古堡,古堡改稱納匝肋樓 (Nazareth House),進行大幅擴建,增建幾十個教士房間、教士靜修室、小聖堂,還有印書館,而且在附近興建伯大尼修院 (Béthanie)。印書館的創辦人是那麼滿神父 (Fr FrancoisMonnier),印書量達每年60,000冊,《聖經》印刷本共有28種文字,包括全東南亞第一本中文《聖經》。小聖堂於1896年由香港宗座代牧和主教 (Bishop Piazzoli) 祝聖,當時是露德聖母堂 (Our Lady ofLourdes Church) 建成之前薄扶林教友唯一宗教敬拜的地方。

1941年末香港淪陷,日軍接管納匝肋樓,驅逐傳教士,改作日軍憲兵總部及船塢工人宿舍,只批准教士主管同埋印刷投工兩人留下,但印刷工作完全停止。1943年,納匝肋修院院長衛神父 (Fr Leon Vircondelet) 去信日本總督,對日本官員強佔修院表示強烈不滿。

香港重光,納匝肋樓重回傳教士手中。1949年中共建政,實行國家無神論,納匝肋樓失去作為華南地區傳教點的價值,傳教士陸續搬走。
大學堂三寶
與此同時,香港大學正覓地興建學生宿舍,於是在1954年購入古堡,拆去被白蟻所蝕的印書館,該空地後來成為停車場,小聖堂同寧修室分別改作飯堂同公共休憩室,A、B 層部份空間則被改為舍監住所和員工宿舍。
1956年初,一批原居於儀禮堂 (Eliot Hall)、馬禮遜堂(Morrison Hall)、盧嘉堂 (Lugard Hall) 的同學遷入古堡,大學堂 (University Hall)正式成立。堂友除了熱衷各種體育、文化活動,更主動投身服務社會,亦積極參與港大學生會事務。每年堂友會將古堡布置成鬼屋舉行萬聖節派對、定期舉行時事論壇、環島單車遊、龍舟比賽同參與鄰近薄扶林村火龍紥作等。
知名堂友包括前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前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仁、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主席梁乃鵬、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徐德義、《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專欄作家項明生等。
大學堂共有三寶,分別是四不像、銅梯、三嫂。

四不像位於主入口石梯兩旁,共三隻,兩大一小,因為頭、鼻似大象,身、尾似麒麟,爪似獅子,但其實完全不似這3種動物,故稱「四不像」。相傳碰到四不像的人都會遭遇厄運,要解除厄運則要觸碰大學堂另一門口的石獅子。

銅梯共52級,全梯由生鐵鑄造,由巴黎經海路運抵香港。二戰時被充公運到日本,戰後重回大學堂。銅梯生鏽泛紅,來自馬來西亞的堂友多稱之「紅梯」,久而久之變成「銅梯」。傳統規定行向上層時應由男性先走,女性則後從;相反,走向下層時應由女性先走,男性從後。

袁蘇妹(1927-2017),因丈夫排行第三,故被稱為「三嫂」。自1956年便已為大學堂服務,於1998年榮休,曾任助理廚師、宿舍服務員等工作。因為她十分關心宿生,不時為宿生煮馬豆糕、紅豆沙,所以深受宿生和舊生尊敬。堂友一生會品嚐三次三嫂特製的 Hall Blood,包括升仙、畢業、結婚,象徵堂友於大學生活、事業和婚姻上將會面對的甜、酸、苦、辣,亦象徵三嫂對堂友的祝福。2009年,香港大學授予三嫂名譽大學院士銜,成為第一位榮獲授銜的基層員工。2017年11月24日安詳離世,享年90歲。
大學堂一般不對外開放,但可參加其公眾導賞團,一睹古堡風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