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微旅行】馬屎落地行

V'air x ECC 合辦世界環境日系列活動圓滿結束

【低碳微旅行】馬屎落地行
最後更新日期
30/5/2018
8/3/2024
分類
活動回顧
賞城文誌

V'air低碳本地遊 (下稱V'air) 與環境運動委員會合辦的「低碳微旅行——馬屎落地行」已於上週日 (2018年5月20日)順利舉行。當日天朗氣清,V'air與近40位參加者一同遊覽香港中文大學、鳳園蝴蝶保育區和馬屎洲。參加者反應熱烈,與導賞員積極互動,加深了對景點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的認識。

第一站:香港中文大學未圓湖

V’air先帶領團友參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內的未圓湖。「未圓」蘊含「仍未圓滿,力臻完美」之意,與崇基校訓「止於至善」互相呼應。我們圍繞湖畔漫步一圈,V’air的導賞員Arthur和Natalie一邊向團友講解周圍的花草樹木,一邊欣賞未圓湖小橋流水的建築特色。樟樹和白千層是未圓湖常見的喬木,郊野公園和社區亦可見它們的蹤影。前者是樟腦的原材料,蠶豆症患者不能接觸樟腦製品。後者通常生長在水邊,白千層的層層樹皮難以燃燒,故能防止山火蔓延。另外,白千層種於路邊可吸收空氣污染物和阻隔噪音。

未圓湖一大特色是湖畔一排枝繁葉茂的落羽松。落羽松的樹葉像一根根羽毛,隨風飄動時就像向我們問好。現在是夏天,落羽松的樹葉呈淺綠色。原來在落葉前,落羽松的樹葉會變紅,落羽松的倒影落在湖面,將湖畔染成一片橙紅,美不勝收。一般而言,落羽松會於12月至1月轉紅及落葉,日夜溫差大時會刺激葉中的紅色色素,令葉片紅得較燦爛。今年因氣候變化的關係,香港的冬天氣溫比以往更高,干擾了樹木的生理時鐘,導致落羽松延遲到2月下旬才落葉。V’air導賞員向參加者介紹未圓湖林木時,盼望大家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造成的溫室效應,原來直接影響自然生態,破壞了運行已久的規律。若把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看成一年,地球的誕生為元旦日,人類只是在除夕的午夜前一秒出現。但在這一秒內,我們竟然毀掉了過往固有的秩序,亦帶來各種生態災難,例如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只要每人願意踏出一步,改變生活習慣,簡單如不買瓶裝水、每年搭少一次飛機,已經可以大大減少碳排放,減緩氣候變化。

V'air 導賞員 Natalie 向參加者講解地上的膝根,是落羽松適應濕地環境,演化成突出地面的呼吸根種。

V'air向參加者介紹了獅子亭旁的兩棵紅皮糙果茶。由於這個品種罕有,它在本港受法例保護,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所以任何破壞樹木的行為都會觸犯法例。橙紅色的樹皮是它的特徵,手掌般大的果實含豐富油份,可提煉食油,但不宜直接食用。雞蛋花也是未圓湖周邊的植物,其花瓣外白內黃,與雞蛋相似。它和金銀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都是五花茶的材料。夏天時飲用能清熱解毒、消暑去濕。湖畔的林木花草不但供人觀賞,更有實用價值。

人和自然的關係其實非常密切:巴士站旁的大樹為你遮蔭,馬路邊的樹木幫忙淨化空氣和吸收碳排放,種植場的樹為大家提供藥材和家具的原材料。樹木不但能淨化空氣及美化環境,更有調節氣候的功能,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V’air希望是次旅程能啟發大家主動了解周遭的自然環境,珍惜每一棵樹木、每一株花草。

紅皮糙果茶的樹皮橙紅色,非常搶眼。
大嘥鬼也要在未圓湖邊「打卡」留影。

第二站:鳳園蝴蝶保育區

我們在未圓湖逗留了約一小時後,便乘旅遊巴前往鳳園。導賞員指出鳳園的蝴蝶品種超過200種,當中約50個品種在本港不常見。鳳園的導賞員提到鳳園是少數免於二次大戰摧毀的樹林,加上鳳園背靠九龍坑山和沙羅洞,從山上流下的溪澗成為孕育蝴蝶的搖籃。此外,以前鳳園村村民種的植物也為蝴蝶幼蟲和成蟲提供食物。聽過導賞員的分享,參加者都了解鳳園的生態價值,不忘近距離跟優雅的蝴蝶留下倩影。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參加者思考在城市的急速發展中,人究竟為大自然付出了多少。鳳園旁的地產發展計劃差點犧牲了這個蝴蝶樂園。難道城市與大自然,人類與蝴蝶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參加者耐心聆聽鳳園的專業導賞員講解,了解如何保育蝴蝶品種。
各位參加者很享受在鳳園認識不同品種的蝴蝶,了解牠們的習性。
參加者隨導賞員前往觀賞蝴蝶的戶外區域。

在眾多蝴蝶中以裳鳳蝶和燕鳳蝶最具特色,為鳳園的「明星蝴蝶」。當天,我們有幸看見燕鳳蝶,其體型細小的鳳蝶,最易辨認的特徵是透明的前翅亞外緣,以及後翅長有細長的翅尾,鳳蝶拍翼時猶如在花叢間表演絲帶舞。   

當天有幸看見鳳園的「明星蝴蝶」燕鳳蝶。
鳳園種植了各種吸引蝴蝶的植物。

第三站:馬屎洲

離開鳳園後,我們出發到行程最後一站—馬屎洲。途中我們經過位於鹽田仔的三門仔漁村。V’air的導賞員Tommy向參加者闡述了當地的歷史。60年代,政府為興建船灣淡水湖,在搬遷白沙頭洲的三門仔舊村的同時,也把三門仔的地名轉移過來。村口有公廁和士多,是很好的補給站。值得一提,士多售賣很多懷舊的本土雪條,包括阿波羅的「藍鐵神」雪條,重拾兒時回憶。(哎呀,暴露了小編的年齡~)士多的貨品價錢相宜,沒有刻意標高遊客價錢,絕對是「良心小店」!

三門仔歷史走廊,掛了一些三門仔的歷史照片。(小團友已經急不及待吃雪條了!)
‍V'air 導賞員 Tommy 用心講解馬屎洲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故事

鹽田仔和馬屎洲之間只能透過步行往返,沿路梯級頗多,而且遊覽當天天氣酷熱,我們都汗流浹背,覺得分外吃力。沿路我們看見大量垃圾,V'air即提醒參加者「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大自然給我們如此壯麗的景色,難道我們要用垃圾去報答她嗎?

從三門仔走到馬屎洲有一段山路,主要是鋪設了石屎的梯級,尚算易走。
到達馬屎洲自然教育徑的開端。

我們步行約30分鐘後便來到鹽田仔和馬屎洲之間的連島沙洲。鹽田仔和馬屎洲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小島,兩股相反方向的季候風和水流把岸邊的沙石沖積到兩個小島之間,隨歲月流逝最後它們接在一起,形成連島沙洲。V'air提醒參加者,馬屎洲屬於地質公園的一部分,遊人不應帶走或破壞任何岩石。接著,我們步行到旁邊的一大片貝殼灘。這裏的貝殼、蠔殼全都是以前的珍珠養殖場留下的,數量之多足已證明昔日養珠業之興旺。熾熱的陽光投射到雪白的貝殼和沙田海上,波光粼粼,分外耀眼。八仙嶺、馬鞍山與馬料水一帶的山巒就像健碩的守衛一樣保護著馬屎洲。看見如此美景,參加者紛紛拍照留念。

這裏有街渡服務,太累的話可以乘船回去三門仔,價錢約為每人$30-40。另外,有些居民在此售賣魷魚絲、花生糯米糍等小吃,供大家走完山路後補充體力。

走過貝殼灘後,我們繼續前行,觀賞早在二億八千萬年前的二疊紀形成的沉積岩。這些岩石的生成比恐龍出現還要早。V'air向參加者解釋岩層的顏色和形態都能說明岩石是由什麼物質組成,例如啡紅色的岩石含豐富鐵質,猶如千層糕的岩石是過去億萬年以來由不同泥沙、海洋生物的殘骸一層一層堆疊形成;海底的岩石則是多次地殼變動後而露出地面。

導賞員 Arthur 形象化地講解地質知識,參加者聽得入神。

除了岩石外,V'air亦向參加者介紹了當地的植物。黃槿的樹葉呈心形,花色鮮黃,抗鹽抗旱的特性使它在海邊屹立不倒。露兜樹也是海岸常見的植物,由於它的果實與菠蘿非常相似,所以又名海菠蘿。在貝殼灘上我們發現約長20厘米、外形像一枝綠色毛筆的植物。其實這是秋茄樹的種子,俗稱「水筆仔」,是香港本地八種真紅樹品種之一。秋茄以胎生苗繁殖,胚胎未離開母株前已開始生長成幼苗。這些「水筆仔」從樹上掉下來,只要遇到合適的環境就立即萌芽。導賞員講解後,參加者在島上拍照留念並稍作休息,之後我們原路折返,再乘坐旅遊巴到大埔墟站解散。

地面到處都是水筆仔,有些沒有遇上合適環境,沒法成功發芽。

小結:旅行的意義

經過一個下午的旅程,大家都筋疲力竭。參加者都滿載而歸,滿載的並不只是土產和「打卡照」,還可學習豐富的歷史、生物、地理小知識。V'air鼓勵參加者嘗試發掘和了解香港各處的風土人情,欣賞香港獨有的天然資源。這樣,留在香港的你也會得到「旅遊」的體驗,感受到本地遊的樂趣。 

近年,本港盛行「快閃遊」,大家或許對外遊變得麻木,愈來愈多人趁週末快閃出遊,有兩天假期寧可快閃去日本吃碗拉麵,也不願留在香港。「快閃遊」產生的飛機碳排放量極高,全年香港人均總碳排放是6噸,來回日本的人均碳排放近1噸,相等於兩個月的用電量。V'air希望參加者從今次「低碳微旅行」認識香港的自然生態、思考旅行的意義,並珍惜香港的資源。V'air相信只有加深大眾對天然資源的認知,才能喚醒社會保育的意識。否則,香港寶貴的郊野公園、濕地、泥灘,只會成為推土機下的犧牲品。

最後,V'air再次呼籲各位做一個有公德心的山友,珍惜大自然的美麗環境,出遊時記得帶走自己的垃圾。期待下一次旅程跟大家見面!

小團友對著海沉思了好一會兒,也許在思索旅行的意義
同場加映:盞鬼團友,518生日的大嘥鬼,不知道他享受這個生日trip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