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生活節奏急促的城市中,香港人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從小在市區長大,多少人從未有閒情逸致停下腳步欣賞城市周遭的風景。香港經常被人詬病為「石屎森林」,但其實香港位處亞熱帶氣候,被高山和海洋包圍,城市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在最近的「城市自然生態賽」,香港錄得市區觀察物種達 4,355,排名全球第三!
若你細心留意高樓大廈的夾縫,便會發現與我們共存的動植物,包括在唐樓簷篷下的燕子、成堆企在電車電䌫上的白鴿、種植於馬路邊的花草樹木等。這些動植物都是構成城市生態的一部分,點綴冷冰冰的城市建築。
為什麼舉辦攝影比賽?
V’air 低碳本地遊精心規劃以「攝出城市生物多樣性」為題的公眾攝影比賽,邀請港人在日常生活的閒暇走遍所在社區,拍下城市中動植物的照片,發掘有趣的城市生態美,增加社區的歸屬感。比賽獎品由綠色夥伴信和集團贊助,與商界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議程。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匯聚 196 個國家代表參加,中國作為大會的主席國將主持會議,地點則因新冠疫情從中國昆明改為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並由 2022 年 4 月延遲到 12 月舉行。各國政府希望在峰會上達成協議,展開就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長期行動計劃,阻止「第六次大滅絕」。香港響應聯合國的要求,2016 年制定首份五年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2016-2021》(BSAP),官方仍在等候 COP15 峰會的成果才更新計劃。透過比賽,我們希望鼓勵公眾關注 BSAP 的計劃更新,並積極參與未來的諮詢活動。
什麼是城市生物多樣性?
城市生物多樣性(Urban Biodiversity)是指在城市地區內人文與自然環境組成的獨特景觀,通常指動植物在城市中的發展和角色。在都市化的大趨勢下,原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逐漸被壓縮,使它們必須寄居在城市的角落中;另一種是由人類設立的綠化帶和公園,甚至活化明渠,形成生態走廊。
城市生態有何好處?
除了美化景觀外,城市生態的好處還有很多。首先,城市生態能夠創造獨特的微氣侯,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和空氣質素。城市中的植物可以保持區內濕度、過濾空氣、降低吸熱面積,令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提升生活質素。另外,城市生態的棲息地讓動植物融入市區,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及擴展生存空間。例如有大量雀鳥在活化後的啟德河覓食,也有貓頭鷹每年到慈雲山公園築巢,為市區增添氣息,進而增加城市內的生物多樣性,亦令生態系統變得穩定。最後,城市生態也可以用作康樂和教育用途。城市生態讓市民可以在市區享愛大自然的美,忙裏偷閑。並且可以透過綠化空間了解城市與生態圈的獨特關係,例如在 V’air 的導賞團學習市區藍綠資源與生態系統知識。
作為環境教育機構,V’air 定期舉辦公眾生態遊和生物多樣性論壇。若你對本地生態及文化旅遊感興趣,歡迎追蹤 V’air 的社交媒體(@vairhk),緊貼我們的最新動態。
作品收集時間:2022年9月17日至11月1日(23:59)
參賽方法
- 參加者需在香港市區中拍攝一張自然風景或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作品。作品拍攝日期必須在一年內(最早拍攝日期為2021年9月17日)。
- 在 Instagram 賬戶上載相片,加入以下 hashtags #vair攝出城市生物多樣性 #CreatingBetterLifescapes #vairhk @vairhk,並在位置欄標明拍攝地點,即代表自動參與是次比賽。
- 請為作品命名,並描述作品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關係,或你對城市生態的感覺,中英文皆可。
- Instagram 賬號必須設定為公開,否則本機構及評判無法得知你已參賽。
- 參賽者需確保照片的上載日期是在參賽期限內(9月17日至11月1日)。
- 為確保你的作品能被收到,你可循 hashtag #vair攝出城市生物多樣性 的連結頁面查看確認。
- 上載相片次數不限,惟每一帖文只可包含一張照片,若同一帖文內含多於一張照片,只有第一張會被評核。
獎項及獎品(由綠色夥伴信和集團贊助)
冠軍(一名):香港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海景客房一晚二人套票 (連早餐)
亞軍(一名):香港黃金海岸酒店海景客房連露台一晚二人套票 (連早餐)
季軍(一名):香港黃金海岸酒店雙人下午茶
優異獎(三名):V'air 鄉郊保育主題雜誌《重新發現香港:我們的城市與鄉郊》
最受歡迎大獎(兩名):Kodak M35 可重用式菲林相機
所有參加者:電子證書
[在截止日期(11月1日 23:59)前,like數最多的兩份作品獲得最受歡迎大獎]
評判簡歷
我們誠意邀請到三位不同專業的重量級評判作為是次比賽的評審,以脫俗的角度和眼界,為攝影作品提供獨到的意見。評判簡歷詳見下文。
盧佩瑩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盧佩瑩教授是香港大學地理系1954年成立以來首位女系主任(2017-2020), 熱衷於以人為本和地方本位研究。盧教授的核心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交通、未來城市和智慧科技。 盧教授對地理教育和交通研究的貢獻獲社會廣泛認可。在港大以外,盧教授是江西師範大學長江講座教授和英國Univeristy College London(UCL)名譽教授。在業餘時間,盧教授熱愛各種藝術和文化,希望透過是次評審深化大眾對可持續城市的認知。
Jeremy Cheung(@rambler15),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冠軍攝影師
現職為自由攝影師,作品經常以「流動」作為概念,從日常生活點滴嘗試刻劃人與城市的關係。Jeremy 曾獲【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城市組」冠軍(2021)及「手機組」季軍(2017),並舉辦過5次個人攝影展覧,作品常於社交媒體 @rambler15 上發表。
Nancy Kwai(@nancykwai),業餘攝影師及模特兒
Nancy 是一位年輕的業餘攝影師,往往在作品注X入自己對攝影的熱誠。Nancy 期望攝影作品讓更多人看見,透過作品影響社會。在 Nancy 眼中,年輕人就是有信念、會堅持和具有勇氣的代名詞。Nancy 寄語是次參賽的年輕人堅持自己的攝影風格,哪怕經驗尚淺,也可以多加鍛鍊,努力達到目標。
評審準則
內容和主題演繹(40%)
攝影技巧及美感(35%)
創意及獨特性(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