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r 短評施政報告

V'air 短評施政報告
最後更新日期
27/10/2017
8/3/2024
分類
環保資訊

特首10月11日發表《施政報告》,當中花上不少篇幅談氣候變化與鄉郊保育的篇幅,比起上屆政府提及的顯得更詳盡仔細。V'air 認為,從篇幅與具體措施兩方面來看,今屆政府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育生態的決心,比起2000年代歷屆施政報告與政策來得進取與有決心,亦將相關政策討論的高度提升,可見政府對於環境保育的理解與關注與以往不同。這一點小編認為值得鼓舞。但是同時,V'air 亦必須指出施政報告在推動本地環境保育與可持續旅遊的不足。

政府一方面指出很多鄉郊地方具豐富生態價值,並注資10億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以沙羅洞和荔枝窩為試點,推展活化保育;卻另一邊廂以開拓土地興建房屋為由,提出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沒有將郊野公園視作一個整體保育的對象,漠視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不可逆轉性,而單純將鄉郊視為可予切割的一片片土地。這明顯跟漁護署「郊野四十 · 承傳共行」的主題自相矛盾,亦與環境局推動「落實生物多樣性策略」的保育理念背道而馳。以上的情況揭示政府將發展與保育放在二元對立的層面上,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當中一些決策者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因此,維港外填海、保育A生態點而破壞B生態點、發展部分郊野公園等論述大行其道,主導社會輿論與政策走向,反過來吞噬鄉郊保育工作的成效,亦無助於提升市民對環境保育的意識,遑論推動低碳生活應對氣候變化。

從可持續旅遊和推動本地遊的角度而言,政府提出活化荔枝窩、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保育南大嶼(例如貝澳和水口)、改善離島公共碼頭等措施固然是令人稱羨之舉,惟政府始終在如何推動可持續旅遊或吸引市民到訪保育區等亦語焉不詳,僅僅提到會撥款支援、注資基金、開展研究,卻無具體闡述詳細做法。有人固然認為,施政綱領毋須過份仔細,僅須刻劃藍圖,但無可否認的是,政府未能好好闡釋民間團體,以至青年人在推動可持續旅遊的角色。需知道,保育妥當但沒有設法引入低碳的旅遊活動,就無法稱得上可持續旅遊,亦無法發揮透過旅遊活動教育公眾愛護環境的目的。 V'air 認為政府可考慮在保育鄉郊辦公室裏下設諮詢組織與降低撥款門檻,邀請更多青年人與民間組織參與及構思生態旅遊項目,令他們由單方向的政府監察者,轉化成為與政府共同合作的持份者,一齊推動可持續旅遊的發展。

環境局於2017年初推出《香港氣候藍圖行動2030+》,提出多管齊下,目標要將本港2030年絕對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減少26-36%。V'air 希望政府在推動減排時,亦應將可持續本地旅遊排上議程,將環境保育、生態旅遊、社區教育、低碳減排並列於可持續旅遊政策框架內,提升到同一政策高度,一併推展,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其中一環。這比起單純進行個別試點的保育計劃,要來得全面與奏效。

欲知更多2017《施政報告》中跟環境保育、本地遊有關的詳情,請瀏覽 V'air 之前做的懶人包: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21906601404273&id=163946864964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