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ir低碳本地遊與其他本地深度旅遊機構榮幸獲得香港鄉郊基金的邀請,於五月中試坐即將推出的水上巴士路線往荔枝窩,穿插農地及村落, 了解荔枝窩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以及體驗客家文化生活。
第一站:黃竹角咀
前往荔枝窩的路途中,沿途經過黃竹角咀,水上巴士的導賞員率先介紹黃竹角咀的地質歷史。據說黃竹角咀擁有香港最古老的岩石,例如礫岩丶粉砂岩和砂岩,這些沉積岩大約在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所形成。此外,黃竹角咀包括八仙嶺組的火山岩和大帽山組的岩石。
乘客們被黃竹角咀上像「五花腩」的岩石所吸引。仔細觀察,紅白相間的五花腩岩石呈垂直的紋理,每一色代表不同岩石所沉積的時期。據說最初的沉積岩呈水平形態,這些沉積岩承受擠壓,繼而摺曲。經過不斷擠壓之後,摺曲變得更為頻密,中間的岩層漸漸垂直和凸起,從而形成五花腩岩石。
正當水上巴士離開五花腩岩石時,抬頭看看,天空上一群群的黑枕燕鷗和我們一起共同進發。黑枕燕鷗外型優美,他們身體大部份呈白色,枕部的羽毛呈黑色延伸至眼部。每年夏季,這一批訪客於香港水域上的離岸小島傳宗接代,其餘時間在海洋中生活。到達荔枝窩,第一時間看見村民和他的女兒共聚天倫之樂一起在遼闊的大海上撐獨木舟,這種笑容在市區難以看見。
第二站: 農地導賞
到達荔枝窩之後,沿着海傍小徑到達村口。 途中,香港鄉郊基金主席林超英先生暢談荔枝窩的獨特魅力。據說由60年代起, 許多村民決定搬到市區或移民海外,直至近年,慢慢發現有村民甚至都市人回流荔枝窩復耕。擁有近400年歷史的古村文化及人情味,更令荔枝窩獨樹一格。
走近農地,於田基路上行走,蝴蝶成伴,鳥語聲不絕。 放眼一片復耕農地於蔚藍的天空下, 突顯翠綠,很難想像復耕前被荒廢的景象。 至今,農地已有新建的灌溉系統,而透過農地生態池和濕地整合,更形成了鼓勵生物多樣性的農地環境。眼見一朵朵在生態池上搖搖晃動的蓮花,顯得格外動人。
一邊吸收大自然的氣息,一邊行走, 導賞員徐徐道來。 原來野生動物的破壞是農民一大煩惱, 為了盡量減少野生動物損毀農作物,農民採用了如保護網和太陽能護柵等,低生態影響的措施。 除了介紹農作物之外,導賞員更分享復耕期間,農民多次試驗耕種不同的農作物,當中稻米是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看見水中稻央,便想像其得來不易。
第三站:度假村屋導賞
客家村落歷史悠久,但有大部分村屋因長期沒人居住及欠缺打理,而導致失修。在轉型為度假屋前,有詳盡的安全結構性檢查,消防安全及測量工作需要進行。現時於香港鄉郊基金正籌備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中,已有9間村屋在復修後得到持牌賓館(度假屋)牌照,另還有2間己完成復修及正在申請牌照中。香港鄉郊基金項目總監區志偉先生更向我們分享了村屋保育及復修經驗,例如傳統客家村屋頂用上金字瓦頂,保留一致以原有青磚疊砌的門面以及舊式鐵枝窗花。區先生分享到傳統南方及東亞建築屋頂時用上「哭笑瓦」的形式,板瓦仰俯互疊鑲嵌而成,有助於南方炎熱天氣中保持空氣流通。
屋內的內部裝潢保留了左廁右廚的間隔,仍見大鍋、灶頭以及原來的煙囪。大廳為還原古時風格,放有一套竹製家俱及設備。另外,在翻新時亦加上額外橫樑以作補強緊固。村中現時仍有兩間村屋正在活化中,希望將來用作打造技藝工場及原生植物家園。
村背後的風水林除了聚財及擋煞,也為村落帶來冬暖夏涼的氣候調節,形成「枕山環水」的布局。
復修的村屋保存了圍村風貌和符合現代的安全規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除了住宿外,配有一系列的活動,如飲食文化工作坊,洗水石米製作班等,讓參加者能夠體驗客家文化。項目即將在數月後推出,開放予公眾體驗,喜歡鄉郊文化遊的你千萬不能錯過!
眨眼間,荔枝窩的參觀時間已經過去。剛剛入村時所看見的村民和他的女兒迎送著我們的離開。回程的路途中,有一批新的訪客在天空中自由飛翔。仔細發現,牠們與先前的黑枕燕鷗有所不同,牠們全身的羽毛呈白色,據說是白鷺。原來白鷺在香港十分常見,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留意,也能偶意發現白鷺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