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奈何疫情關係,大家都被迫留在家中,當一個全職宅男、宅女。然而,宅在家中並非虛度光陰的藉口!這次小編決定搖身一變,成為文字導賞員,帶大家遊覽香港三個藝術展覽。所謂藝術不分對錯、無分界限,大家跟隨小編的字跡,一起來成為「藝」文青吧!
01)中環 70至80年代的懷舊圖書及相展相冊
談到藝術展覽,相信大部分香港人會聯想到的不外乎大館、香港藝術館。小編首先要向大家介紹的則是中環一個人流較少的攝影展——La Galerie Paris 1839。
2020年6月11日始,La Galerie Paris 1839舉辦了首個香港舊式藝術攝影書及攝影作品展。在進入畫廊前,就已能看見模仿70、80年代本港教科書的展品!原來這些都是來自香港藝術家劉智聰的藝術品!
劉智聰作為一位香港舊教科書的收藏家,2013年起便開始將自己的珍藏和作品透過展覽與大眾分享。舊教科書對他而言,是保存著一代人的回憶的珍貴容器。是次展覽中,他則展示了有關教科書的裝置藝術,及《舊課本》的作品。
除此之外,他另有展出一系列名為《對望》的作品。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他的拍攝地點都有一個共通點——殘舊。作為一個成長於80、90年代的香港人,在只講求進步而捨棄懷舊的現今社會,彷彿殘留下來的只有被人遺忘的歷史痕跡。在感覺局促的空間裡,凌亂不堪的地面,及從窗口隱約照射進來的一縷陽光,不免有種淒涼之感撲上心頭。
作品中,他不寫上一句句子,也不作渲染,但這種單純的環境紀錄,倒更營造出人去樓空的哀傷。作品裡沒有一個人,這些被擱置的殘留物,卻似乎還在等待曾一起生活的那個人。
步入畫廊,大家將會發現,牆壁上懸掛了多幅不同主題的相片,原來這些都是由1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所拍攝的作品!當中包括荒木經惟、陳偉江、周生、Catherine Henriette、劉智聰、 殿村任香、山内道雄、張克純等人,另有出版商Brownie Publishing及藝術書籍出版人及畫廊創辦人Mark Pearson合作參與展覽。如果想要知道這些作品的出處,便要留意擺放在畫廊中間的桌子了!桌子上擺放了多本書籍,別誤認為展覽的介紹資料,其實這些書籍大有來頭!它們都是參與展覽的藝術家們已出版的攝影書,在牆上展出的作品都是出自這些書籍的!
因應疫情關係,小編建議有興趣欣賞其他作品的讀者,可瀏覽展覽的相關網站,避免外出的同時亦能了解更多,一舉兩得!
La Galerie Paris 1839 藝術攝影書及攝影作品展網站:http://ch.lagalerie.hk/
藝術攝影書及攝影作品展@La Galerie Paris 1839
日期:11/06/2020-16/08/2020
地點:香港中環荷李活道74號
02)言語不通 也能溝通
相信大家不論是到外地旅遊,或日常生活中,不免都曾遇到一個難題:與外國人溝通時,若不使用國際通行的英語,便難以理解和表達各自的想法。大館的展覽「言語不通」,正是透過藝術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言語不通」此標題來源於加藤翼(Tsubasa Kato)的同名作品,而展覽則是由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及新加坡美術館合作舉辦的。是次展覽的主題寓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即使言語不通,也能以藝術形式表達個人想法,從而與他人合作達到目標。參與展覽的共有18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包括芥川(間所)紗織、Jennifer Allora & Guillermo Calzadilla、Agnes Arellano、陶志恆及張奕滿等人。
展覽中,除了平面藝術作品,亦有展示一些裝置藝術,當中包括Wit Pimkanchanapong的《不算日全蝕》。泰籍藝術家Wit Pimkanchanapong,能夠製作出這令人驚奇的裝置藝術,全源於他對重現日全蝕的奇想。自古以來,各地人民都對日全蝕產生許多幻想,且都認為是某種動物吞噬太陽所致,如中國人的天狗食日,越南人認為是青蛙等。但對於Wit Pimkanchanapong而言,日全蝕只是光因物體的移動而產生變化,最後造成的結果。
為了模擬日全蝕的陰影位置,Wit Pimkanchanapong利用機葉投射內部的光線,四方八面地映射出不同形狀的陰影。隨著機葉的轉動,映射出的陰影形狀也會隨之改變。除了上述作品,展覽中亦展示了其他藝術家的裝置藝術,如Agnes Arellano的《哈莉雅女神在沐浴》。
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林育榮,對創作的想法可謂是別具一格。在許多藝術家眼中,作品的美感和個人思想的呈現是藝術的首要因素,然而,對林育榮而言,創作過程反而是最重要的。
是次展覽展出了林育榮的《海況》系列,這系列作品是他對新加坡島嶼的海洋進行觀察後的成果。《海況9:宣告》屬整部系列的最後部分,旨在反映填海會帶來的轉變。然而,他所著重的轉變又與一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海況9:宣告》的三幅作品中,雖然是以不同角度拍攝,所反映的都是視覺衝擊下的理論層面的問題。海洋本來是無分邊界的,而填海正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為海洋所制定的邊界。填海所涉及的,不僅是環境保育問題,更涉及政治和文化層面。一旦以泥土在海洋上進行填充,建造人工建築,並對外宣告後,便是對國家的體現。
「言語不通」展覽展出的藝術品十分豐富,非常適合年輕人或親子一同參觀。可惜,現時展覽因疫情關係已暫停開放。不過,若然對其他展品感興趣,也不必灰心,大館的官方網站現時正提供展品的圖集供大家欣賞,甚至有VR虛擬展廳,宅在家中也一樣能逛藝術展覽!
大館官方網站:https://www.taikwun.hk/zh/programme/detail/they-do-not-understand-each-other/588
「言語不通」@大館賽馬會藝方
日期:25/05/2020-13/09/2020(展覽暫停直至另行通知)
地點: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03)印刷職員的幽默小品
海港城美術館現正舉行日本著名畫家河尻圭吾的全球首次個人展覽「a + b」。擅長以幽默和動物擬人手法,分享生活趣事的河尻圭吾,作品在網上瘋傳已久,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在網上媒體欣賞過他的作品。而這次展覽不僅能一次欣賞他的傑作,甚至可以一睹他繪畫初期的手稿!可惜現時大家都長期逗留在家,這次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他的故事和作品吧!
河尻圭吾本來只是一個平凡的印刷公司職員,因社交圈子較小,平日大多時間都宅在家中。也因如此,自2012年始,他便開始繪畫,並將作品上傳至社交媒體,漸漸地成為知名人物。
雖然河尻圭吾的作品都是以生動有趣為主,但創作過程中也不會忽視現實中的瑣事。這幅呈現動物合照的作品,則完美印證這點。每種動物都因應本身的高度而佔有一定位置,其中最突出的顯然是長頸鹿和鱷魚。河尻圭吾對二者的處理可謂十分巧妙,長頸鹿的頸比其他動物都要高許多,為了呈現出此特徵的同時,流露出一股自有的幽默感,長頸鹿的頸從相框露出,而頭部卻因此而低垂,無法看清面容;鱷吻長度較一般動物的口長,河尻圭吾明顯在作品中反映了此點。然而,他的呈現手法卻是利用兩個相架的結合,讓鱷吻橫跨兩幅照片,藉此更強調鱷魚的特點,不禁令人會心微笑。
除了以往曾發表的作品,這次展覽甚至展出了6幅全新且融入了香港本土元素的作品!小編在此建議大家瀏覽海港城的官方網站,不用踏出家門,即能欣賞河尻圭吾的所有作品!
海港城官方網站:https://www.harbourcity.com.hk/tc/article/gallery-by-the-harbour-presents-a-b-solo-exhibition-by-keigo/
「a + b」@ 海港城美術館
日期:02/07/2020-02/08/2020
地點:香港九龍尖沙咀廣東道3-27號